如何讓孩子擁有自我內驅力?
如何讓孩子擁有自我內驅力?
很多媽媽會抱怨,自己的孩子自我要求特別低,做事不盡力。
哈佛教授心理學研究發現:家長要做的,不外乎是清晰孩子的認知,肯定其能力,給其吃顆定心丸。明確地告訴孩子,他/她的人設是什么,可以做到哪里,孩子就會安心朝這個方向努力。
換句話說,讓孩子們相信“我能做到,我是最棒的”,長此以往,它就會變成現實!
孩子自我要求低如何改變?
前幾天,我到一個朋友家玩,看她陪小朋友做作業。幼兒園中班開始,老師一般會布置些家庭作業,作業不難,目的是讓小朋友建立做作業的概念,到小學比較容易適應。
朋友家小孩的作業是學習一首兒歌,做一艘龍舟。兒歌只有幾句話,小孩覺得蠻簡單,還算配合。
到了做手工環節,朋友和小孩一起完成了船身的剪裁,接下來需要小朋友自己給船身畫上龍的鱗片。
畫著畫著,小孩不耐煩了,鱗片越畫越潦草。朋友有點生氣:“你確認你要把這樣子的作業交到學校去?”
小孩瞟了一眼亂七八糟的龍舟,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好,卻還是無所謂地頂了一句:“有的小朋友說不定做都沒有做呢?!?/span>
朋友很火大,無奈地跟我吐槽:“我們家小孩就是這個問題,對自己要求低,做什么事都不想盡力,你批評他不用心吧,他就拿更差的人來比,好像只要有人墊底就OK?!?/span>
我很理解朋友的火大,孩子這個年齡本來就很難有什么驅動力。首先,他不太理解為什么要做這件事?比如:為什么要做作業?
你準備了一籮筐道理,聽起來都很合理又有遠見,但孩子這個階段,都是用“蜥蜴腦”思考問題的 (“蜥蜴腦”是人腦中掌管與理性思考無關的部分),不見得能理解。
不知道為什么做,就很難盡力去做。(這一點大人都一樣)
其次,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,也不知道事情應該做成什么樣,標準、要求都是小學之后有考試有比較了才出現的,沒什么目標,也就沒多少認真做的動力。
我們小時候,父母是怎么做的呢?一邊是大棒伺候,一言不合就可能遭受皮肉之苦,壓力大啊。一邊是“你看,別人家的某某……”,壓力大啊。
你還別說,這種競爭氛圍導致的壓力,還是有一定作用的。
只不過,競爭壓力調動的是外驅力,我們都知道外驅力的問題,孩子靠外界壓力推動,感受不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,一旦失去外界壓力,就會失去動力。
我大學時很多同學就有這個問題,考大學時很拼,考上之后沒了目標,整個人會忽然散掉,每天沉淪在游戲里。
于是,難點出來了:
如何避開簡單粗暴的競爭式壓力,用更好的方式調動孩子的內驅力呢?
充滿信任感的人設非常重要!
有一個方法,我實踐之后覺得效果不錯,就是“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感的人設”。
你可以把孩子想象成一個剛出道的小明星,而你就像是他的經紀人。這位小明星,對自己能力的認知是模糊的,他不知道哪些事自己能做好,以及好到什么程度。再加上剛出道,心里多少有點虛,畏難情緒比較重。
認知模糊+心虛,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我們看到的:不用心、不盡力,馬馬虎虎敷衍了事。
作為經紀人,我們要做的,不外乎是清晰他的認知,肯定他的能力,給他吃顆定心丸。明確地告訴他,你的人設是什么,你可以做到哪里,他就會安心朝這個方向努力。
給孩子一個有信任感的人設,直接把他放到你所期許的那個位置上去,孩子可能不會馬上做出改變,或許撇撇嘴對你的話不置可否。但其實他們是聽進去了的 (對認可自己、肯定自己的話,人總是特別容易聽進去), 不必急于一時,多幾次,就會出現變化。
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更有可能成功!
給孩子一個充滿信任感的人設,有助于提高內驅力,促使他們有更積極的表現。這背后,有一個教育學上的著名案例,叫“羅森塔爾效應”。
羅森塔爾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,他和助手到一所小學,從一至六年級各班中選了18個班,宣稱要對班里學生進行“未來發展趨勢測驗”。
之后,羅森塔爾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占總人數20%的“最有發展前途者”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。
8個月后,他們再次來到這所小學,對那18個班的學生進行復試,奇跡出現了,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,個個成績都有了很大進步,且活潑開朗、自信心強、求知欲旺盛。
其實,那份“最有發展前途者”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的,不過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心理暗示,在這8個月里,老師又通過語言和行為把暗示傳遞給了學生,學生才取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!
后來,人們就把這種由他人的期望,使行為發生與期望趨于一致的變化的情況,稱為“羅森塔爾效應”。
大家可能也看過教育家Rita Pierson的TED演講,Rita Pierson 在“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冠軍”的演講里,提到了一段經歷,便是對“羅森塔爾效應”的運用。
Rita Pierson曾教過一個最差的班級,這個班學生的學術素養差到她想哭,Rita Pierson的方法是,告訴這些孩子:“你們進了我的班級,因為我是最好的老師,而你們是最好的學生,他們把我們放在一起來給其他人做個好榜樣?!?/span>
有學生問:“真的嗎?”
Rita Pierson說:“當然是真的。我們要給其他班級做個榜樣,當我們走在樓道里,因為大家都會注意到我們,我們不能吵鬧。大家要昂首闊步?!?/span>
她給了這些孩子一個人設:“我是個人物。我來的時候是個人物,我畢業的時候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物。我很有力,很強大,我值得在這里受教育?!?/span>
結果呢?9個月后,這些被稱為人物的孩子們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,他們真的越來越像一個優秀的人物!
當我們把“羅森塔爾效應”用到家庭教育中,方法和Rita Pierson是一樣的。不管孩子現在做不做得到,是不是做得很糟,如果你希望他盡力一些,表現更積極,就不要故意用反話刺激他,結果只會事與愿違。
最好的辦法,是給孩子一個“你可以做到”的積極人設,久而久之,你會發現,孩子真的做到了!就像Rita Pierson在演講里說的那樣,“如果你長時間這么說,它就會開始變成事實!”
- 上一篇:句短意深,關乎孩子成長
- 下一篇:假期里,這位媽媽給孩子定的“手機使用家規”